通向最local的生活方式,就聽留尼旺本土音樂吧!

jiujiu 2021/02/20 檢舉 我要評論

留尼旺島上頗具特色的當地音樂文化非常值得一提。不管節日慶典、歡迎儀式、公共活動,音樂都是必備的環節,大街小巷都是人們開心表演的舞臺。無論男女老少都能隨時起舞。 今天,小編就為大家解鎖留尼旺島上的美妙音樂。

PART-1

留尼旺島音樂的起源

在島上流行的音樂被稱為「Péi」,它是一種從印度洋上各種文化汲取靈感的藝術形式,「塞加(Sega)」和 「馬婁亞(Maloya)」則是島上的兩種主要音樂流派。塞加偏愛弦樂和管樂,節奏歡快的歐洲化,馬婁亞則更喜歡使用打擊樂器,編曲也多採用呼叫、回應的結構。

CREDIT IRT@ LU Qiang

馬婁亞儘管最初是祭拜祖先的儀式的一部分,隨著時間流逝,逐漸成為了悲歎奴隸制度的歌曲,而後成為了島嶼的文化象徵。島上所有的文化、政治和社會事件都伴以馬婁亞表演,它也因此成了表明意見的媒介和手段。據有關資料顯示,有記載的、活躍的馬婁亞表演團體多達300個,包括一些世界聞名的藝術家,留尼旺公立藝術學校的專業音樂教學也促進了這項傳統的流傳。

PART-2

很多人問島上哪裡可以聽當地音樂呢?

這個問題其實應該是「在哪裡聽不到音樂」,因為在島上隨處都可以聽到。這裡有25個音樂廳、7家音樂咖啡廳、1個露天劇院以及豐富的音樂節。人們不一定要等到節日,才能聽到當地的音樂;相反,"rondavelles(涼亭樂隊表演)"和 "kabars(慶祝活動)"總是在進行中,音樂似乎更像一種無時無刻在空氣中彌漫的氛圍。

CREDIT IRT@ LU Qiang

PART-3

有趣的留尼旺傳統樂器

最早的馬婁亞音樂是由來自世界各地的奴隸一起演奏的,儘管材料有限,但大家充分發揮主觀能動,用手上現成的東西製作了樂器:有的將甘蔗花莖掏空,填充進番紅花的種子,製成扁平的撥浪鼓,叫作kayanm;有的將酒桶兩頭釘上牛皮,製成低音鼓,取名rouler;還有的用葫蘆做共鳴箱,制出一種長長的單弦琴弓,用金屬棒敲擊演奏,稱為bob,此外,還有用棍子擊打表演的笛子sati等等。

CREDIT IRT@ LU Qiang

多年來,留尼旺島的音樂不斷發展和轉變,現在已經融入了更為豐富的音樂元素,比如法國流行樂、電音、搖滾、雷鬼等。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2009年,馬婁亞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。

本土的音樂依然在不斷地豐富著自己的形式,但無論怎麼變,音樂始終是留尼旺島的文化象徵。想要體驗最地道的local節奏,記住一定要跟著音樂走哦!

用戶評論
你可能會喜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