遊山西 讀歷史 | 一個藏在城市中的古老村落

jiujiu 2021/02/02 檢舉 我要評論

大陽泉村

藏在城市中的古老村落

大陽泉村,古名德裕城,後因這裡泉水很多,風景甚佳,村中上港井水自平地湧出,故名漾泉,諧音而稱陽泉,陽泉市因此得名。"陽泉春色"為平定古八景之一。明嘉靖年間,以村北寺溝古廟為界分為大陽泉、小陽泉2村。大陽泉地處小陽泉南側,村子較大,故名。

大陽泉村是陽泉地區保存較完整的古村落之一,猶如一隻爬行中的烏龜,頭向西方的獅堖山,尾朝東邊的桃河。風水學認為,此種村形,出人壽而性靈,其中多為文士。村中現存古建有蘭家巷、郤家院、馮家院、姚家院、張穆故居、觀音閣、玄天閣、馮氏宗祠、廟育祠(高禖祠)、五龍宮、遏雲樓等。

大陽泉村是古平定州內較早開化的文化名村,是現代陽泉市發展的根脈和悠久歷史的印證。據史料記載,大陽泉在北宋時期就形成較大村落,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。

古村的空間格局,由1條主街和24條支巷共同組成。主街古稱陽泉街,東西走向,東起東閣,西至西閣,總長334米,街面以洗面砂石鋪砌。沿街兩旁錯落有序地排列著明清商業店鋪40餘家,所有店面院落建築風格統一,一色的磚木結構房子,一樣的一脊兩首、貓頭滴水,並有精美的磚雕和木雕點綴門面,是明清時期晉東遠近聞名的商業鬧市。古街巷是這座千年古村的骨架,街街相觸、巷巷連環,由此連通全村99座民居院落,整體構成這座古老村鎮「龜蛇玄武」之相的「壽紋」圖案。

在星羅棋佈的大院中,規模最大、最具代表性的是郗氏家族的魁盛號上號、下號景元堂大院和張穆故居。這些民居大院多有共同的特點,佈局多為嚴謹的四合院形式,有明確的軸線,左右對稱,主次分明;院落組織形式為單廊式建築;空間和外觀呈現一種封閉感;建築材料及其結構形式是磚、石、木、土相結合。

魁盛號大院是清代平定州鉅賈財東郗森之及其上五代號主的豪宅。院落坐落於北嶺坡前,依山勢而建,宅前有天河沿溝盤宅東流。占地面積8075平方米,建築面積3514.75平方米。整個魁盛號院牆周長200米,高6.67米。圍牆內有19套院落,包括居於中位的主院、戚房院8座,東西偏院、旁院6座,南北花園、林園2座。鳥瞰全貌,形如大元寶,人稱「元寶院」。規模恢弘,建築精美。大院總計有窯洞18間,瓦房144間。窯頂高房稱為「龍庭」,明為七開間,暗為九開間。魁盛號因賑災濟貧、廣為施善,於清光緒五年(1879)被禦封「都悃府」,意為代國濟貧之府。舊時魁盛號大門上懸有「都悃府」匾額。景元堂是魁盛號下號「三堂」之一,位於魁盛號上號南100米處。整座建築坐北朝南,由11套院子組成,有東、南、西三道大門,占地面積2500平方米,建築面積1041.59平方米,有窯洞5間,瓦房50間,平房16間,高房7間。景元堂雖經多年風雨侵蝕,但至今大輪廓未變,風韻猶存,是一座頗具規模的民居。

張穆故居亦稱「張家花園」,改建於清乾隆三十五年(1770),2006年4月被確定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,這是清代著名愛國思想家、地理學家、書法家、編輯大家張穆及其祖父張佩芳、父親張敦頤三代名人的故居。宅院坐北朝南,背靠陽泉古街,抱水而居,16院連片,現存主要建築物由主套院2座、大四合院3座以及前後花園、魚池、漾泉井、張家祠堂等組成,至今仍延留著書香藝雅、林蔭泉塘的景致和氣息。占地面積11375平方米,建築面積3801.61平方米,有窯洞16間,瓦房78間,平房6間。兩座主套院佈局大致相同,依東西兩條軸線由南至北並列。張穆故後,後繼人稀,族人分居演變。抗日戰爭期間,日軍掠走宅內大量文物古器,張宅遭到嚴重破壞。陽泉解放建市後,宅院分給個人居住,有的已經拆舊翻新。

除此之外,古村還有廟宇9座,古祠堂3座,古戲臺2座,古公益學堂1座,古閣樓1座;廟宇遺址9處,閣樓遺址3處,古造紙坊遺址1處;古泉5處,古井40眼,古樹18棵(其中唐槐3棵、古銀杏樹1棵);古碑80餘件。全村古建築面積9.8萬平方米,共計1890餘間,共有石、木、磚三雕文物7000多件。

大陽泉古村是山西省保存完整、規模宏大的古村落之一。2010年,被住建部和國家文物局確定為第五批「中國歷史文化名村」。

用戶評論